天天通讯!无接触时代,人的孤独不可避免?
2023-06-22 11:06:56 来源:中国青年报
我们必须一边“疼痛”,一边尝试去信任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(资料图)
德国记者伊丽莎白·冯·塔登的《自我决定的孤独》完成于2018年夏天,这是一本以“身体”为主题的书,她的写作可谓及时,因为一年多之后,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,使她要讨论的主题变得更为重要:我们是否不可避免地踏上一条通往孤独的旅程?
最近几年,相信有很多人都在思考身体与“距离”的关系。我们戴着口罩,防止病毒入侵;如果有人感染,大概率会被“隔离”。即便是在正常秩序中,我们也会感到困惑:人与人的距离,到底多远是合适的?
《自我决定的孤独》讲述的就是这种“距离”的现代史。在作者看来,这段历史开始于1757年巴黎的一场酷刑,米歇尔·福柯在《规训与惩罚》的开篇也详细讲述了这个酷刑的场景。酷刑和暴力,是对人身体的摧残,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距离这时候是“负数”。
伊丽莎白·冯·塔登认为,人类进入现代,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认识到暴力和侵犯给人带来的恐怖,强调同情心和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。在巴黎和伦敦,聚集了越来越多的“陌生人”,现代城市开始强调人与人的距离感,并把这当成一种“进步”。
在全世界范围内,都发生了这样的过程:人们从乡村迁往城市,从大家庭变成小家庭。所谓“现代”,就是“大家庭”变成个体的过程,不管是在法律还是居住方面都是如此。
这是一条“身体解放”之路。我们会强调个体的感受,当我是“一个人”的时候,我是安全的。我们习惯戴上耳机,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声音上“一个人”的环境。我们对他人感到警惕,在地铁上,女生可能会担心被偷拍;我有一个男性朋友则有相反的担心,他神经质地认为,有人在怀疑他偷拍,这让他不敢举起手机。
这可以理解成一个“重构空间”的过程,居住空间在变,人与人的“安全距离”也在发生变化。
如果把对安全的追求推到极致,就是独占一个房间。这成为一种流行的观念,伍尔夫就曾写过一本书,主张“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”。拥有独处空间,在当下已经是占统治地位的生活主张。比如,关于育儿的一个重要问题,就是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独睡。房地产商最喜欢这样的叙事,他们会开发各种改善的户型。而在今天的大城市,一个人居住也越来越流行。
于是,就会出现一个这样的场景:一个人老了,随着亲人离世,他的房间越来越大。他只能求助于科技进步,找机器人来照顾他?但是,纯粹“无接触”的环境,真的能让人感到幸福吗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在发达国家,“独自老去”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。而如何让独居老人得到照料,则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。
伊丽莎白·冯·塔登在书中有一个重要的主张:来自手指的接触和抚摸,对人的健康相当重要。科学家证明,儿童离开声音可以长大(会是聋哑人),离开视觉也可以长大(盲人),但是如果没有“触觉”,人根本无法发育,会很快死亡。人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得到抚慰,而出生后最重要的其实是父母的“抚摸”,这不但给人最初的安全感,而且给人能量。
或许我们的方向错了:真正的安全感,来源于信任和爱,而不是距离感。这就是现代人的一个悖论。人与人的接触会带来危险,酷刑、暴力乃至性骚扰,对人都是极大的伤害,于是我们相信“距离”是安全的保证。在通往现代的途中,我们围绕“距离”创造了复杂的社会和法律系统,来获得安全感。
我们确实部分得到了“安全”,但同时也得到了赠品,那就是“孤独”。我们的人生智慧,就是在“安全”和“孤独”中间不断评估,作出取舍。到了老年,人类迎来最孤独的时刻,却发现同时失去了安全,因为身体的衰老让人处于危险之中。最出色的照顾,是一大家人住在一起,但是所有国家都在丢弃这一点,而且把这当成是“落后”。
真正的出路在何方?伊丽莎白·冯·塔登给出的答案是向婴儿学习:信任他人,拥抱“他者”,尽量和“他者”产生共鸣。
这当然有点乌托邦,因为人类已经永远失去了自己的童年。“他者”会给我们带来危险,有时候是暴力侵害。但是,如果这个社会没有“他者”,我们终究无法确立自我。我们必须一边“疼痛”,一边尝试去信任。
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最新一本翻译成中文的著作《妥协社会:今日之痛》处理的也是同一个问题。他注意到,现代人的一个趋势是逃离痛苦。“现代”之前是暴力社会,统治建立在暴力上;到了现代,则是一种“规训社会”,统治者放弃肉体威胁,转而精神控制;而到了所谓“后现代”,则是一种“妥协社会”:权力让你感到快乐,并且以为被统治就是自由——想想吧,我们是多么开心地把自己交给了手机。
韩炳哲认为,“逃离痛苦”会催生出一种麻木,最终让人失去“人性”。这和伊丽莎白·冯·塔登的看法是一致的。疼痛让我们得以确信自己仍然活着。我最近就有真切的体会:有一阵子,我放弃了跑步,因为每次尝试跑步都会发现身体有各种疼痛。等我读完这两本书,尝试换一种方法对待疼痛,努力去寻找、感受和拥抱疼痛,于是我重新跑了起来。
张丰 来源:中国青年报
关键词:
[责任编辑:]
相关阅读
- (2023-06-22)天天通讯!无接触时代,人的孤独不可避免?
- (2023-06-22)每日信息:苏伊士运河本财年收入达到94亿美元
- (2023-06-22)教育部: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-焦点快看
- (2023-06-22)面对高温“炙烤”,防晒装备越贵越好?_今日精选
- (2023-06-22)世界动态:布林肯称美将宣布新的对乌军事支持计划
- (2023-06-22)中船澄西为交银金租建造9号64000吨木屑船下水|每日资讯
- (2023-06-22)美国男子自称临时取消登上失踪观光潜艇 被要求参与救援
- (2023-06-22)热讯:育传统美德,践劳动教育
- (2023-06-22)端午假期琼博正常开放,将展出这些展览
- (2023-06-22)黑龙江通报5起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
- (2023-06-22)根治假冒央企不妨从破除“身份溢价”入手
- (2023-06-22)欣旺达:无锡国寿等8家企业拟合计16.5亿元向子公司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资_环球热头条
- (2023-06-22)AIGC“改造”影视业,是炒概念吗?_今日视点
- (2023-06-22)今热点:越剑智能:截止目前公司共拥有包括28项发明专利在内的11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
- (2023-06-22)中航光电:液冷业务是公司重点培育的高景气业务
- (2023-06-22)海油工程深圳子公司拟投资4.89亿元建造一艘多功能海洋工程船 世界球精选
- (2023-06-22)世界快看:阵雨+3,武汉梅雨继续发威
- (2023-06-22)蔚来7月1日试运营 提供ET7与EL7两款车型-环球快讯
- (2023-06-22)快资讯丨76场演出12个夏令营3个马拉松,让我们“打开艺术之门”
- (2023-06-22)国家药监局启动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
- (2023-06-22)亿缕阳光|龙舟破浪“粽”安康
- (2023-06-22)内蒙古新井煤矿事故失联者全部遇难
- (2023-06-22)A股失守3200点,节后怎么走? 当前滚动
- (2023-06-22)国铁集团郑州局一年来累计发送旅客1.1亿人次 郑州东站每不到2分钟就发出一趟高铁列车
- (2023-06-22)河南省4个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和45个创新应用试点项目公布 | 名单 |全球热门
- (2023-06-22)端午节将至 上海公安持续启动高等级勤务
- (2023-06-22)世人皆知“大唐盛世”,那唐朝到底有多开放?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 全球观察
- (2023-06-22)端午假期全国口岸将迎出入境客流高峰 这些口岸客流持续高位运行_短讯
- (2023-06-22)广西南宁拟定降低收费、延时免费等措施优化停车管理 世界最新
- (2023-06-22)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密集出质4次股权-天天快看点